工程地质编录(描述模板)
注意事项:
1、在钻探前必须明确本工点内是否出露(或隐伏)断层、破碎带!在钻探过程中发现破碎带必须仔细描述,并及时反映到地质组!
2、对斜坡钻孔一定要注意观察周围地形地貌,看是否有滑坡发育,一旦发现软弱层及时向地质组反映!
3、初始水位和稳定水位必须按要求量测!
4、钻探过程中发现溶洞,对其深度、大小、特征等必须严格准确把握和描述!
5、在土类颜色变化明显时、基岩换层处必须要分层,并详细描述。
一、土类描述
1.1黏性土(黏土、粉质黏土)
描述应包含内容:
××色,潮湿程度,夹杂物及其主要成份是××,夹层情况,是否含砾、卵石及百分比含量、光泽反应等。
注:光泽反应就是切面对光线的反应,一般情况下描述为“光滑”、“稍有光滑”、“粗糙”。
示例:
黏土:黄褐色,硬塑(坚硬、软塑、流塑),18.4m以下为坚硬,切面光滑,夹杂少量碎石,碎石成份为强风化灰岩,棱角状,一般粒径为 2~20mm,最大粒径为25mm;土质均匀,手可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
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坚硬、软塑、流塑),夹杂少量碎石,碎石成份以灰岩为主,棱角状,一般粒径为2~20mm,最大粒径为25mm。
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20.0m~30.5和40.5m以下为坚硬,局部夹少量铁锰氧化物,其中28.5~29.5m、35.5~37.0m夹杂砾石, 砾石成份以灰岩为主,棱角状,一般粒径为3~20mm,最大粒径为50mm。
1.2粉土
××色,密实程度,潮湿程度,夹杂物及其主要成份是××,层理及夹层情况,是否含砾、卵石及百分比含量等
示例:
粉土:黄褐色,6.2~6.7m为灰白色,密实,稍湿,手捏有砂感,不能搓条,含约5%细砂,局部夹黏土、杂砾石,砾石成份以灰岩为主,浑圆状,一般粒径为5~20mm,最大粒径为80mm。
1.3砂土(粉、细、中、粗、砾)
××色,密实程度,潮湿程度,主要成份是××,级配良好(或差),有无黏粒(或估计黏粒含量)等
示例:
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灰白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砂粒成分为长石,石英,粒径为5~8mm,偶见卵石,粒径为10~50mm,其中7.0~7.3m夹粉质黏土。
粉砂:指的是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有轻微粘着感。黄褐色,密实,饱和,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级配差,含有约10%的粉质黏土
中砂:黄褐色,中密,饱和,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级配好。
砾砂:砾砂是砂土中砾粒(粒径大于2毫米)含量占总质量25%~50%的砂。黄褐色,中密,饱和,级配差,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其中26.9-28.9m含圆砾较多,粒径一般为2~20mm,最大粒径为50mm。
1.4碎石土类(砾石土、碎石土、卵石土)
××色,密实程度,潮湿程度,碎石类土的主要成份是强风化××岩,碎石粒径一般××~××mm,最大粒径为××mm,磨圆度;充填物成份及比例;
示例:
(1)细/粗角砾土:灰褐色夹褐黄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一般为10~20mm,尖棱状,成分为石英砂岩及灰岩,充填约20%粉质黏土。
(2)细/粗圆砾土:黄褐色夹紫红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一般为10~20mm,浑圆状和圆棱状,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充填约15%粉质黏土,中下部达30%。(初见水位以下)
(3)碎石土:天然碎石土是指粒径>2mm的颗粒质量超过全重的 50% 的土,灰褐色夹灰红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60~120mm,尖棱状,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岩及灰岩,充填约10%粉质黏土,下部可达25%。
(4)卵石土:青灰夹黄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卵石含量约65%,粒径一般60-120mm,最大为180mm,主要组成成分为砂岩及石英砂岩,充填约35%细粗砂及黏性土。
细(粗)角砾土:黄褐色,中密,饱和,圆砾成份以灰岩为主,一般粒径为2~10mm,最大粒径为30mm,尖棱状(或次尖棱状)为主;充填约30%粗砂。
粗(细)圆砾土:黄褐色,中密,饱和(稍湿,潮湿,饱和),圆砾成份以强风化灰岩为主,一般粒径为4~15mm,最大粒径30mm ,浑圆(或圆棱状)状为主;充填约20%粗砂。
碎石土:黄褐色,中密,饱和,碎石成份以强风化砂岩为主,一般粒径为30~200mm,最大粒径300mm,尖棱状(或次尖棱状)为主;含少量粗、砾砂,黏土含量约占20%~30%。
卵石土:黄褐色,中密, 潮湿,卵石成份以强风化石英砂岩为主,一般粒径为100~150mm,最大粒径180mm,浑圆状为主;含泥量少,其中粗、砾砂约占20%~25%。
1.5特殊性土
特殊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还应描述其特殊成份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份、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示例:
种植土:灰褐色,松散,含大量植物根系及腐殖物。
杂填土:灰褐色,松散,稍湿,主要由砖块、混凝土块及建筑垃圾组成,0-0.3m为水泥地面;
素填土:灰黄(褐)色,松散,主要由粉质黏土及少量碎石腐殖物组成。粉质黏土:黄褐色,流塑/软塑/硬塑/坚硬,含约10%角砾,粒径为10~20mm,棱角状,成分主要为灰岩及砂岩,分布不均匀,中下部角砾含量约为30%,其中在0.5~0.6m夹粉砂。
二、岩石描述
2.1 编录描述基础:
2.1.1 岩石描述顺序:
各类岩石岩芯主要按如下项目和顺序进行描述。
1.岩石名称:判定是什么岩石;
2.颜色:一般描述岩石新鲜面颜色及风化后的颜色,可用单色或主次色描述,(如灰白色);
3.岩体风化程度分类;
4.结构与构造:如岩浆岩矿物的颗粒大小,形状,排列方式(如块状);沉积岩的层厚(如巨厚层),层理 ,层理倾角,层面特征,胶结物类型,泥质结构,生物结构,化学结构;变质岩的颗粒大小,形状(如变余构造),片理等;
5.矿物成份:主要矿物及次要矿物;碎屑沉积岩要描述碎屑成份,胶结物(泥质,钙质、铁质、硅质)等;
6.岩石的断口形状(如贝壳状-为隐晶质,不平状-为微晶或粒状结晶,阶梯状-微层理发育);
7.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疏密程度(条/每米,间距,均匀性),倾角,充填物,密闭程度,裂隙面新鲜程度等;
8.岩石的风化情况,破碎程度:主要描述岩石风化程度及岩心的完整性;
9.RQD值和采取率:岩心节长(最短,最长,一般)等,并RQD值和采取率;
10.岩石的坚硬程度:一般可描述用手掰、铁锤敲击、用刀刻划时岩心的破坏状况;
11.岩石的可钻性:进尺的难易;
12.岩心的水文地质特征:描述隙、缝、洞的含水性及其面上的风化痕迹,岩心浸水后的吸水性,崩解性,岩心中的溶蚀现象,水锈特征,裂隙面被水侵蚀的情况等;
13.岩心中软弱夹层的情况:颜色的变化,软弱状态(湿度,可塑性),扰动情况(挤、压、搓、揉的痕迹)及夹杂物;
14.岩心采取率,钻孔的垮塌情况;
15.溶洞的起讫深度,填充状态,填充物性质等。
2.2.2断裂面(带)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1.名称:如断层角砾岩,断层破碎岩,压碎岩,断层泥等;
2.颜色:如单色,复色,形容色;
3.物质组成:包括夹杂物、填充物、胶结物的成份,形状,大小等;
4.断裂带结构:指断裂带物质的破碎、胶结程度;
5.断裂面的力学特征:檫痕,镜面,挤压,揉皱及其方向等;
6.岩层的倾角:上盘,下盘,断裂面(带)等;
7.含水情况。
2.2.3滑动面(带)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1.土质滑坡滑动面(带)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a软弱面(带)的位置,仔细描述其物质组成及夹杂物等,可塑状态;
b若见有擦痕和滑面时,应用刀剖开滑面测量起倾角;
c注意发生缩孔现象、套管变形的部位,并进行丈量和记录,这些地方往往是滑动面的位置。
2.岩质滑坡滑动面(带)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a与司钻者密切配合,记录好软弱带和空洞的位置;
b仔细观察软弱带的物质组成并与上、下地层的岩心相比较;
c观察软弱带颗粒的形状特征,如棱角的损坏、挤压痕迹等;
d及时注意孔壁掉块、套管变形位置的深度丈量和记录。
2.2.4换层记录
孔内岩石性质和种类发生变化叫换层,主要根据下列情况综合判断。
1、钻速的变化和压力的增减情况;
2、水钻时,钻探冲洗液颜色和循环槽内岩粉成份的变化;
3、钻具陷落,卡钻,埋钻,漏水,涌砂等现象发生位置也应注意分辨。
在钻进过程中,发现孔底换层后,应及时作好记录,其内容包括:换层深度,换层时间,并注明判断换层的主要依据。若起钻时孔底已超过换层位置,可根据所取出的岩心上推实际换层位置。
记录员应根据司钻者对换层的感觉和上述情况的综合判断,凡是认为可能是换层的地方,都要准确无遗漏的记录,并根据换层岩心进行详细描述。
2.2.5野外描述小常识:
1、岩层厚度分类:
2、岩芯完整程度的描述:
长柱状:L>15cm;短柱状:10<L<15cm;饼状、扁柱状:L<10cm;
碎裂(块)状、砂状。
3、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等级:
①节理不发育 :节理1~2组,规则,为构造型;间距在1m以上,多为密闭节理。岩体被切豁成巨块状
②节理较发育:节理2~3组,呈X形,较规则,以构造型为主;多数间距大于0.4 m,多为密闭节理,部分为微张节理,少有充填物。岩体被切倒成大块状。
③节理发育:节理3组以上,不规则,呈x形或米字形,以构造型、风化型为主,多数间距小于0.4m,大部分为张开节理,部分有充填物。岩体被切割成块状。
④节理很发育:节理3组以上,杂乱,以风化型和构造型为主,多数间距小于0.2m,以张开节理为主,有个别宽张节理,一般均有充填物。岩体被切割成碎裂状。
4、岩石的力学表观特征
①锤击声脆(硅质岩,钙质砂岩,)较难击碎;
②锤击声不清脆(砂质泥岩,泥灰岩)较易击碎,浸水后指可划痕;
③锤击声哑,有凹痕(泥岩,页岩)易击碎,手可折断;
④锤击声哑:有较深的凹痕(半成岩或全风化岩),手可捏碎,浸水后捏成团。
2.2 各种岩石描述实例:
2.2.1 灰岩:
①灰岩:灰~深灰色(或浅灰色、青灰色、灰白色),弱风化,中厚层状构造,隐晶质结构;岩石结构致密坚硬,发育裂隙大部分闭合,节理面为炭质浸染,由方解石充填,方解石脉呈网纹状(或呈无规则状分布);芯多呈短柱状、长柱,节长20~40cm;少量呈碎石块状和碎粒状,碎块多为机械破碎,块径约2~10cm;局部溶蚀现像严重,岩芯表面呈峰窝状,溶径5~20mm,最大50mm.;岩质坚硬,岩质较新鲜,锤击声较脆(中、弱、新鲜基岩才有);RQD=90%。
②灰岩:浅灰色~灰色,强风化,薄~厚层状构造,隐(显、粗)晶质结构;矿物成份以白色方解石为主(或含泥质、粉砂质、燧石等),钙质(泥质,钙质、铁质、硅质)胶结;节理裂隙发育(或偶见),裂隙倾角为35~40,裂隙间距0.1~0.3 m,隙宽约1~5mm,裂隙由棕红色黏土充填,(或石英、方解石脉充填);有溶蚀现象,溶孔(溶洞,溶沟,溶槽)径约3~14mm(或溶孔3×5mm),最大40mm;岩芯多呈短柱状、长柱状,节长约5~15cm;其中15~20m岩芯呈碎块状,为机械破碎,块径约2~10cm;岩质坚硬,岩质较新鲜,锤击声较脆(中、弱、新鲜基岩才有);RQD(岩石质量指标 –岩芯采取率)=70%。
2.2.2溶洞的描述
(现场每个溶洞要单独描述!):
描述岩溶特征,应着重描述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溶洞顶板厚度及破碎程度、溶洞充填情况等,具体如下:
溶洞的洞顶板和底板深度一定要把握准确!顶板、底板取芯完整或破碎程度;
洞内充填粉质黏土(按碎石土类描述),充填度约50%;有无明显掉钻、漏水等情况。洞内是否有水、或溶洞内无充填物,无水或有水,是否流动。
示例:
14.5~15.4m,溶洞,洞顶基岩强风化,取芯破碎,块径为1~15mm;洞底取芯较完整,多为长柱状、短柱状,节长一般为4~15cm;洞内充填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夹杂砾石, 砾石成份以灰岩为主,一般粒径为3-20mm,最大粒径为50mm;溶洞充填度约60%。
2.2.3白云岩
白云岩:灰白色(白色),强风化,薄-中厚层状构造,隐(显、粗)晶质结构;矿物成份以白色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含泥质、粉砂质),钙质胶结;节理裂隙微发育,裂隙倾角为35o ~40o,裂隙间距0.5~0.8 m,隙宽约1~5mm,裂隙由棕红色黏土充填,(或石英、方解石脉充填);有溶蚀现象,溶孔(溶洞,溶沟,溶槽)径约3~14mm;岩芯多呈长或短状,节长约约5~15cm;其中15~20m岩芯呈碎块状,碎块多为机械破碎,块径约10~20cm;岩质坚硬,岩质较新鲜,锤击声较脆(哑);RQD=55%。
2.2.4花岗岩:
①花岗岩的残积土:褐黄色,为中粗粒花岗岩原地风化残留产物,湿~饱和,可塑状。成份主要由长石风化的粘、粉粒,石英颗粒、少量云母碎屑及少量黑色风化矿物等组成,原岩残余结构仍清晰可辨,大于2.0mm的颗粒约占5.9%~15.7%。粘性一般,切面稍光滑。该土层遇水易软化、崩解;随深度增加,风化程度逐渐减弱,强度逐渐增高。
②花岗岩:褐黄色(灰黄色),全风化,呈散体状,结构构造已破坏,仅可见原岩外观,呈砂土状,土层泡水易软化、崩解。
③花岗岩:灰褐色,强风化,中~粗粒结构,块状结构,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岩芯较破碎,节理、裂隙较发育,隙宽3mm,裂隙间距为0.8m,为黄褐色黏土充填;岩体完整性一般,多呈短柱状或碎块状,节长一般为5~20cm,块径一般为5~10cm,少量柱状,节长为6~8cm;RQD=70%。
④花岗岩:浅灰色(灰白色),弱风化,中~粗粒结构,块状结构,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等。裂隙发育微弱或不发育,岩质坚硬,整体稳定,多呈长、短柱状,节长一般为15~30cm,少量块径为5~10cm;RQD= 85%。
2.2.5砾岩
砾岩:灰褐色,弱风化,厚层状,钙质胶结(及钙、泥质或钙、铁质等),砾石成份主要以石英为主,呈圆粒状(或棱角状),间夹长石,圆砾粒径一般为2~10mm,最大粒径达60mm,岩质坚硬,锤击声较脆(哑);RQD=40%。
2.2.6砂岩
砂岩:紫红色,强~弱风化,厚层状构造,中~细粒砂质结构,颗粒矿物成份主要是石英、长石等;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面可见褐红色铁质浸染裂,隙倾角为35o ~40o,裂隙间距0.5m(或0.1~0.3 m),隙宽约1~5mm,裂隙由棕红色黏土充填(或石英、方解石脉充填);岩芯多呈长或短状,节长约5~15cm,其中15~20m岩芯呈碎块状,碎块多为机械破碎,块径约10~20cm;RQD=80%。
2.2.7 泥岩
泥岩:棕红色,结构构造基本被破坏,全风化,岩芯呈土状,泡水易软化、崩解,局部夹强风化泥岩碎块,块径为5~15cm。
泥岩:棕红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强风化,泥质胶结,岩质较软,手掰易碎,岩芯破碎,多呈块状,块径一般为3㎝~8㎝,最大为11cm,少量短柱状。其中12.1~12.60m岩芯呈土状。
泥岩:棕红色,泥质结构,层状(厚层~巨厚层)构造,弱风化,泥质胶结,岩质较软,锤击易碎,脱水后易开裂,节理裂隙微发育,见方解石脉充填,充填度较高,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节长一般为8~25㎝,最长为34cm,少量块状,块径为5~8cm,其中13.1~14.3m岩芯呈碎块状,RQD=60%。
2.2.8 泥灰岩
泥灰岩:青灰色(灰黑色),强~弱风化,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面可见黑色炭质浸染?,裂隙倾角为35o ~40o,裂隙间距0.5m(或0.1~0.3m),隙宽约1~5mm,裂隙由棕红色黏土充填(或石英、方解石脉充填);岩质一般;岩芯多呈长或短状,节长约5~15cm,其中15~20m岩芯呈碎块状,块径约10~20cm;RQD=80%。
2.2.9 泥质砂岩、粉砂岩
(1)泥质砂岩:浅黄色,强~弱风化,中厚层状构造,砂质结构;泥质胶结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及黏土矿物;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倾角为35o ~40o,裂隙间距0.5m(或0.1~0.3 m),隙宽约1~5mm,裂隙由黄褐色黏土充填;岩质软,锤击易碎;岩芯多呈长或短状,节长约5~15cm,其中15~20m岩芯呈碎块状,块径约10~20cm;RQD=80%。
(2)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质粉砂结构,层状构造,强风化,成分主要为石英,泥质胶结,岩质较软,手掰易断,岩芯较破碎,多呈块状,块径一般为3~8㎝,最大为10cm,少量短柱状,其中12.1~12.60m岩芯呈土状。
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质粉砂结构,层状构造,弱风化,成分主要为石英,泥质胶结,岩质较软,锤击易碎,风干后易开裂,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节长一般为8~25㎝,最长为34cm,其中13.1~14.3m岩芯呈碎块状,RQD=78%。
2.2.10含砾砂岩
含砾砂岩:棕红色,全风化,结构构造基本被破坏,岩芯呈土夹砾砂状,砂土含量约为55%,砾石含量为45%,砾石成分为砂岩,粒径一般为1~3cm,最大为5cm,呈圆棱状,岩芯遇水易软化。
含砾砂岩:紫红色,砂砾状结构,层状构造,强风化,泥质胶结,砾石含量约为35%,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粒径一般为2~6㎝,最大为8cm,分布不均匀,呈圆棱状,岩芯呈碎块状,
含砾砂岩:紫红色,砂砾状结构,层状构造,弱风化,泥质胶结,砾石含量约为35%,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粒径一般为2~6㎝,最大为8cm,分布不均匀,呈圆棱状,岩芯多呈长柱状,一般节长10~15cm,最长达35cm,少量块状,块径5~8cm,RQD=70%。
2.2.11页岩
页岩:灰褐色,强~弱风化,薄层状构造,泥质结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裂隙倾角为35o ~40o,裂隙间距0.5m(或0.1~0.3 m),隙宽约1~5mm,裂隙由黄色黏土充填,或××浸染;岩芯多呈饼状,节长约5~15cm;锤击声(清脆),锤击易(碎或散),岩质较新鲜;RQD=75%。
2.2.12 炭质板岩
①碳质板岩:灰黑色,(含铁的为红色或黄色;含碳质的为黑色或灰色;含钙的遇盐酸会起泡),强风化,变余结构,板状构造,节理裂隙极发育,充填方解石脉,含少量的碳;多呈碎块状、短柱状,块径为5~10cm;岩芯回次RQD=50%。
②碳质板岩:青灰色,弱风化,变余结构,板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充填方解石脉,裂隙面有黑色铁锰质浸染;岩芯多呈短柱状、柱状,夹少量块状,节长一般为5~10cm;RQD= 75%。
2.2.13砂质板岩
砂质板岩:灰褐色,强风化,变余结构,板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裂隙较发育节理裂隙较发育,平均2~5cm/条,充填黏土;25~27m、35~40m岩芯多成短柱状,节长5~10cm,并有部分块状,块径5~7cm,岩芯回次RQD=20%;27~35m岩芯多呈块状,块径2~8cm,并有部分呈短柱状,节长2~10cm, RQD=30%。
2.2.14 构造角砾岩
构造角砾岩:灰黑色,浅灰色,密实,分布在××断层带附近,厚约10m,母岩成份主要为泥质灰岩,多呈棱角状,粒径一般为2~5cm,最大为10mm,角砾排列杂乱无定向。
附注:断层野外及钻探识别标注
1、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在沉积岩发育地区,如果发现地层重复与缺失的现象,则可能有断层存在.
2、构造岩
由于断层作用,将使其附近的岩石发生破碎,或磨细,后又被胶结成岩石,这种岩石称断层破碎岩,它使识别断层存在重要的标志之一。构造岩分构造角砾岩、破碎岩、糜棱岩:
(1)构造角砾岩:由仍保持原岩特点的岩石碎块组成。角砾胶结物为磨碎的岩屑、岩粉以及岩石压溶物质和外源物质。角砾形状多不规则,大小不一,杂乱无定向。断层角砾中角砾的棱角也可以被磨蚀而成透镜状、椭圆状,角砾也可呈雁列式等定向排列。
(2)破碎岩:是一种被断层挤压和碾磨得更细的构造岩,与构造岩的区别是破碎程度更高,原岩结构难以辨认。
(3)糜棱岩:当压力很大,强烈压碎作用下,破碎颗粒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构造岩,岩性坚硬致密,外观颇似硅质岩;由于压碎程度或碾碎物的成份、颜色不同,可以形成条纹状构造。
3、擦痕
是断层两侧岩块相互滑动摩擦留下来的痕迹,是识别构造存在的一种十分常见的标志,擦痕常出现为一系列彼此平行较均匀的细而密的线条,或为相同排列的擦脊与擦沟。往往一端粗而深,一端细而浅。
4、断层座和三角面
较大的断层常常由于两盘岩石的差别风化形成由断层直接暴露的陡崖和断层崖,断层崖形成以后由遭流水的侵蚀切割,便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的陡崖,称为断层三角面。